马来西亚认识到教育研究和开发将对办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0年来,马来西亚的教育研究和开发活动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计划的评估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所需的数据和信息。目前马来西亚根据教育改革战略框架,努力建立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研究和开发的贡献率。
1、中央研究机构。中央研究机构包括教育部业务司局和处及所属法定机构。负责宏观教育研究和开发的中央机构是教育部教育规划和研究处,职责是进行教育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和评价,提交研究和评价报告,向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开展教育研究和开发活动的还有部内其他处、中心,如学校处、教师教育处、课程开发中心、考试中心、技术和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督导处、伊斯兰教育处等。1995年教育部重组前,部属教育研究协调委员会作为中央协调机构,负责重大教育研究和开发活动。教育部重组后,各个处增设了一个研究和开发单位,主要负责本处业务范围内的研究和开发活动。
2、其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包括一些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教育专业协会。个体科研人员包括攻读学位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也对国家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2001年申报科研项目的人数,本科生从288人增加到1018人,硕士生从104人增加到766人,博士生从10人增加到87人,他们撰写的报告和论文在教育规划和研究处均有备案,为教育部官员和公众提供了参考。
3、联系实践,加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建设。教育部在“创新、质量和研究计划(1991-1994)”中首次实施了面向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项目,旨在资助科研经验不足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小型科研项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中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供研究培训和科研知识,建立科研网络,推广科研成果。在为期4年的项目实施期间,立项773个,大部分行动研究是应用研究,研究的领域包括课程、教育质量、有效学习环境、考试和评价、学生态度和学习动机,运用研讨会、论坛和课题鉴定会形式分享和推广研究成果。1995年以来,教育部拨款100,000马来西亚林吉特,资助了250-300项教师行动研究课题,每年培训教师150人。为加强科研与实际的联系,鼓励课题组吸收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使教师有机会获得科研知识和经历。
4、专业发展。行动研究能力建设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培训人员的短期培训计划;(2)为中学教师、校长、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举办一系列研讨会, 开展培训计划;(3)在国家、区和学校建立研究网络;(4)鼓励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师范院校和大学的科研人员同中小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5)加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建设,开展短期和长期培训,包括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的机会。教育部每年资助200名中小学教师在地方公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5、合作研究和开发活动。几年来,教育部参与或主办了一系列国际研讨会、论坛和培训,并同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基会开展了合作研究。
二、马来西亚教育的发展:研究和开发的问题和挑战
马来西亚的“总体远景规划”(2001-2010)和“国家前景政策”(2020)对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了中长期规划,实施教育研究和开发则根据国家的长期规划和中期规划的目标框架。10年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一直把教育看作是保证国家完整、重建社会和消除贫困的基本手段。目前的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把马来西亚从生产型经济变为知识经济。教育部制定了“马来西亚2001 -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了下一个十年教育发展的优先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实施战略。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挑战对教育研究和开发的性质、方向、重点、模式和方法的变化带来重要的影响,这包括:应对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挑战,将马来西亚从生产型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和再培训;确定教育发展的优先领域,实现机会、公平、质量、效率和效益;大力提高教育系统的质量,成为优质教育的中心。教育研究和开发的优先领域包括以下几个:
1、大力培养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为提高马来西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需要大力培养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为此,教育部将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扩大机会,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1)发展公立小学的学前教育,增加边远和农村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将学前儿童的入园率从2000年的64%提高到2005年的75%,再到2007年的100%;(2)2003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加强小学生基本技能和其他重要技能的培养,加强计算机教育,减少小学辍学率,修建校舍和住宿设施,提高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3)发展特殊教育,实施随班就读;(4)发展技术和职业教育,增加技术和职业学校的数量,在普通学校开设职业性课程;(5)增加一部制学校数量,减少城市学校过分拥挤,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到2010年,要把班级与教室的比率从小学的1: 0.9和中学的1: 0.83均减少到1:1;(6)扩大高等院校现有规模,创办新的大学、学院、多科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发展远程教育,把高等教育17-23岁适龄青年的入学率从2000年的25%提高到2005年的30%,再到2010年的40%。
2、增加接受质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1)目前学前儿童的入园率仍很低,2002年5岁以上入园率仅为23.2%。政府要努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2)在小学阶段,1995--2000年公办学校、民办公助学校、班级数量和在校人数均有大幅增加,学校数增加3.4%,从6,993所增加到7,231所;班级数增加10.8%,从843,319个增加到943,448个;在校人数增长3.8%,从280万增加到290万人。尽管初等教育在发展,但土著和内陆地区仍有大量儿童辍学,1995年有15,598人或3%的儿童辍学。保证儿童完成6年初等教育仍是一个挑战。(3)10年来,中等学校在校人数增长4.9%,从1990年的13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90万人。要保证受中等教育的机会,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着挑战,向贫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有慢性疾病的和少数民族的学生提供中等教育,同时需要扩大资助计划,开设适宜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家长的选择,开办寄宿学校、宗教学校和技术职业学校。(4)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年增长9%,从1990/91年的88,336人增加到1995/96年的127,863人,在校人数保持着23%的年增长率,2000/1年达到277,203人。然而,17-23岁适龄青年的入学率仍很低,2000年仅为25%。估计17岁以上劳动力人口中有63%的人未接受任何培训。为促进教育民主化和终身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
各级教育实施教育机会均等的战略包括:(1)扩大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实施国家学前教育课程,加强教师培训,使学前教育制度化。(2)提高中小学在校人数和毕业率,特别是要提高贫穷、有特殊需要的、有健康问题的和少数民族的儿童的就学率;降低中小学辍学率;提高农村学生成绩水平;增加和扩大办学设施;增加特教师资,鼓励社区和民办机构参与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宗教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办学形式多样化。(3)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规模,使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马来西亚大部分教师都受过专业培训,政府正采取措施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合格教师。为保证教师质量,要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鼓励在职教师在某些重要学科领域攻读学位课程。然而,由于工作条件差,教学负担重,收入低,缺乏激励机制,晋升机会少,使得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为吸引更多的合格教师加入教师队伍,教育部计划制定了激励措施,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和艰苦环境生活补贴,保证到2010年所有中学教师和50%的小学教师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增加重点学科如英语、科学和数学的教师人数。
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仍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为此, 政府将鼓励民办高等院校扩大规模,创办新校园。民办高等院校将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公办和民办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办学,加强同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开设更多的就业前景明朗和国家急需的专业和课程。
3、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重点是改进课程和评价体系。根据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和需要,目前的中小学课程一直不断修改和更新,加强课程和评价体系建设,贯彻和实施“国家教育思想”,使学生个体在身体、情感、精神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国家学前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科学和技术教育;修改和更新课程内容,把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吸收进课程中;开发新的学科、课程和计划,培养能适应变化的人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建立校本评价体系,评价每个个体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情感发展测量体系。
全国考试结果表明马来西亚学生的语言能力差,特别是英语。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教育部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英语和非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实施掌握学习和等级考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实施英语补习计划。
研究表明马来西亚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如“粉笔+讲授”法,这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成绩。研究也表明动手做活动、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部拟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兴趣,了解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交互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时代的到来。教育部不仅要规定教师-计算机和学生-计算机的比率,而且要提供能连接因特网的高性能计算机,缩小各校间数字鸿沟,使所有学生都能有同等机会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长远看,这能使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公平增长。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技术设施建设的措施包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在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开发高质量的课件和其它教学材料;实施聪明学校(smart school)试点计划,扩大实施范围;开发聪明学校管理系统,教学材料和技术基础设施系统一体化;开发兼有教学和行政管理功能的聪明学校管理系统软件;加强教育部教育技术处的支持服务;开办更多的教育网站;鼓励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硬件供应、软件开发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4、促进终身教育。面对全球化和自由化挑战,培养具有适应迅速变化着的技术进步的能力的合格人才至为重要。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降低结构就业带来的影响,满足知识经济对新技能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规划,大力培养受过教育、有知识、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熟练劳动力。因此,终身教育将变得日益重要。发展终身教育的战略包括: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革新中小学、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课程要多样化,适应不同学历群体多样化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公立高等院校发展业余教育;提高教育的支持服务水平。
5、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教育是保证马来西亚能够培养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和技能的科技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教育部制定了高中、大学预科和大学阶段文、理工科学生比例达到4:6的目标。10年来,理工科本科生翻了一翻,但马来西亚仍缺乏支持知识经济的科技基础。教育部面临的挑战是进一步扩大科技教育和培训的办学规模,增加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就学人数。措施包括:(1)从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教育课,讲授基本科学概念,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2)增加科学、数学和技术科目学生数量,加强咨询和职业指导,鼓励学生选修科学和技术课,更新科技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3)除普通教育外,要重视基础科学和技术教育,扩大技术和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大力培养技术员、半熟练工人和高级科技人才;加强情景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科目;在寄宿学校和部分中学开设工程和其他技术科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课外活动。(4)修改教师培训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在科学和数学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修改和完善中学理科教师教学用书;加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5)保证有足够的合格教师。(6)加强科学和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7)扩大多科技术学院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多科技术学院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8)扩大地方高等院校理工科学位课程的招生规模,特别是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通过科学和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基金渠道,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奖学金和研究奖学金;通过产学联合研发活动,进一步提高地方研发能力;采取措施吸引国外研发人才和海外马来西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回国短期或长期服务。
6、把马来西亚建成优质教育中心。1995-2000年,公立高等院校在校人数年均增长23%,由1995/6年的127,863人增加到2000/1年的277,203人。尽管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比例仍偏低,而且同发达国家相比,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较低。教育部需要增加受高等教育机会,把本地大学办成优质教育中心。公共部门需要转变职能,从高等教育主要办学者变为标准制定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为本国和外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把本地大学办成优质教育中心的策略包括:(1)增加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办学质量;(2)发展留学生教育,吸引外国学生来马来西亚大学求学;(3)引进合格教师,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供国内和出国进修机会,实行高薪引师计划,按层次和专业增加合格教师的数量;(4)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和学术人员来马来西亚开展科研工作;(5)在重点学科领域建立大学研究中心;(6)开发高质、有竞争力和针对性强的课程;(6)办学方式和体制要多样化;(7)扩大私营部门的机会,加强公私立大学的协作关系,把马来西亚建成优质教育的中心。
大学不仅为未来培养劳动力,而且也是创造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中心。实现这个目标将取决于大学能否具有培养大批积极开拓新知识领域的,从事研发活动特别是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的研究活动的高级人才的能力。大学研究活动不多和经费缺乏导致基础研究和研发活动不足、研究能力延迟和研究文化匮乏。教育部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研发能力和加大大学开展研发的支持力度。为此,大学应通过与私立高等院校和公私立机构的战略联盟积极利用智力财富。这种战略联盟将为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开展研发活动的机会。措施包括:培养研究兴趣,加强研究能力建设,倡导教师和学生的研发文化;增加研发人员和专家的数量;加强科研活动,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把重点大学办成研究型大学;增加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的数量;加强大学与大学间、大学与地方产业、大学与国外的协作。
把马来西亚建成优质教育中心,教育部需要逐步促进海外教育计划,吸引国外学生来马来西亚求学,同时吸引国外知名大学来马来西亚办学。措施包括:组织和参加海外教育展览,目前教育部组织了在文莱、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教育展览,地方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参加了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安曼、阿拉伯、巴基斯坦和南非的教育展览;鼓励私立高等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提供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和贷款,简化留学生来马签证审批手续;完善有关法律和法规,吸引和鼓励国外知名大学来马办学,创办分校,提供优质高等教育。
7、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全球化和自由化思潮有积极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向青年人灌输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在伊斯兰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国家课程中教授价值观,并渗透进各个学科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种族和宗教和谐、关爱关心他人等价值观渗透进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马来西亚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德育、精神、情感和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和均衡发展。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个体必须从道德上整合进社会生活中。面对国际挑战,教育要弘扬本民族文化。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这些目标,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各学科特别是在伊斯兰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中加强积极价值观的教学;把公民教育的因素渗透进伊斯兰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和地方课程学习中;修改教师培训课程,增加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观等内容;通过课外活动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加强课堂内外德育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理性和批判性决策能力,把学校价值观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结合起来。
三、教育科研和开发的优先领域
独立后马来西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变为一个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同时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马来西亚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独立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侧重研究学校辍学、浪费和教育成本及开展学校调查。主要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教育成本研究(1971),辍学研究报告(1973),学校调查初步报告(1974),学校运作成本和教具、学校活动生均补助报告(1976)。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教育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环境、教育成本和辅助设施、课程内容更新等。主要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二部制学校研究(1984),效益学校研究(1989),实施弹性学制评价研究(1995),综合中等学校课程评价研究(1996),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生均补助标准研究(1997),学校生均拨款管理研究(1999)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浪潮不断对马来西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提出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马来西亚制定了“第三个远景规划纲要”,成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纲要”确定了马来西亚教育研究的三个优先领域:(1)增加受质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2)提高教育和培训的办学质量;(3)大力培养科学和技术人才。马来西亚教育部和教育部所属教育机构在这些优先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作者:马来西亚教育部教育规划和研究处处长 阿兹米·扎卡里亚博士 )